全国刑事案件咨询热线:13863659379

窦荣刚:北大校长念错字的是与非

      


      堂堂北大校长竟然在重要公开场合读错字! 自媒体兴奋了——“北大校长太low了!”“北大没文化!”


      北大林校长在校内网论坛向北大学生贴出致歉信,说,本人生不逢时,文字基础较差,虽努力提高,但依然未能避免出错,为自己的不完美抱歉。


      这些都很好,没人再挑刺。事后也有很多人给林校长点赞,表示原谅了林校长。


      只是这林校长意犹未尽,继续在信尾抒发胸臆——
      真正让我感到失望和内疚的,是我的这个错误所引起的关注,使人们忽视了我希望通过致词让大家理解的思想:“焦虑与质 疑并不能创造价值,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。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,是坚定的信心、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。”


      其中的“焦虑和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”的字句,又引发自媒体新一波抨击。


      人们说,你林校长这分明是在否定质疑的价值。质疑出真知,没有质疑,何来进步?作为北大校长,显得特没见识,云云。


      于意云何?


      我以为:


      一、偶尔读错字是自然现象,无人可免,本就不需要道歉:


      人不是神,非全知全能。受环境、阅历、兴趣、精力等诸方面条件制约,没有人可以在人文和自然各学科都达到尽善尽美、毫无纰漏的程度。语言文字虽属基本工具,但要想在运用时丝毫不出差错,普天之下,率土之滨,没有人能够做到。所以,偶尔读错字是自然现象,同学识、地位没有必然关系。这些都是基本常识,不懂这些,是真没文化。


      林校长少时遭遇文革,未能接受正常的基础教育,了解和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均知晓当时的教育状况。林校长没有被那个不幸的时代荒废掉,成为一名化学家,必然会把主要精力投注在自身的专业领域,而不可能再拿出很多的时间来提升语言文字水平,这一点,但凡有点生活阅历和推己及人精神的人就应该想到。


      不强人所难,是基本素养。林校长本不需要为此道歉,哪怕人言汹汹。


      二、不需要道歉而道歉,体现了一种严于律己、知错必改的精神:


      林校长道歉了。


      这种道歉并非迫于舆论压力,而是出于知错必改的精神。


      林校长读错一个字,不会对他的前途有任何影响。即使他不出面道歉,这件事也会很快被永不缺G点的舆论场遗忘。林校长读错一个字,也不会降低他作为一名化学家和北大校长的价值。他的道歉,只是想向北大学子们表明,人无法避免错误,但不应耽溺于错误,这才是北大人应有的态度。这种态度,只需要向北大学子表明,而不需要向那些吹毛求疵的恶意攻击者表明,故林校长只在校内网贴出致歉信。林校长并不需要其他人原谅。


      三、舆论监督是自由,但自由应有其边界,不能任意逾越:


      拿别人无意中犯下的一个难以避免的错误,冷嘲热讽,上纲上线,以“没文化”这类言辞全面贬低他人,甚至一所大学,完全是鸡蛋里面挑骨头,不怀好意,同正常的舆论监督的公民权利和自由毫不沾边。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首先应当是善意的,指出他人的错误,是为了提醒他人改正,而不是借机搞人身攻击或发泄负面情绪。


      林校长读错了一个字,指出他读错了就可以了,又何必上升到他本人及北大“没文化”的高度?校长读错一个字能代表他本人及他所在的大学没文化吗?一派胡言。


      这种打着“舆论监督”的幌子搞恶意攻击的行径,是对“舆论监督”的侮辱。权利和自由指向的是光明,不是阴暗。


      四、林校长所言“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”,是明显的就事论事,以此指责他否定质疑的价值,是另一种上纲上线:


      质疑是一种行为。但凡行为,都会有个价值评价。有的行为是有价值的,有的行为是无价值的。质疑这种行为也是一样,有的有价值,有的无价值;有的能创造价值,有的不能创造价值。不能因为一个社会或时代,值得质疑的事情很多,就可以不对其内容和方式加以区分,把它当做天然正确的东西。


      林校长在5月4日校庆致辞中,表达了以下观点:
      “人们前行的脚步如此之快,已经把自己的观念和灵魂抛在了后面。一些人变得焦躁不安,于是开始质疑新技术、质疑全球化、质疑一切,甚至质疑人类的未来。


      面对未来的挑战,我们需要哲学家的思辨,更需要所有人共同的行动。这个时代并不缺旁观者,更需要的是责任与担当。不同观点的碰撞、辩论、质疑甚至批判是有益的,但我们更需要在价值层面建立共识与确信。共同价值、共同愿景是社会的、也是大学的基石。”


      很明显,林校长《致歉信》中所说“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”,是就校庆致辞中所提到的那类“质疑”而言的,它们“质疑新技术、质疑全球化、质疑一切,甚至质疑人类的未来”,这样的“质疑”,“不能创造价值”。错了吗?


      毫无疑问,许多人只是为了攻击而攻击,只是为了发泄而挑刺,他们的“质疑”,并不能创造价值,只能制造负价值。动辄对人上纲上线的背后,又依稀让人看到“文革”的影子。


      以责人之心责己,以恕己之心恕人,善莫大焉。


2018年5月7日 17:41